考古学是依据古代物质遗留以了解古代人类行为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学问,分析研究古代遗迹,获取其丰富的潜在信息,探索古代人类社会历史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派, 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 那就是“科技考古学”。科技考古学就是利用自然科学和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分析研究古代实物遗存, 获取丰富的“潜”信息 , 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从考古学的发展上看出,自然科学的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成果被引入考古学中後,都促使考古学开辟新研究领域和有力推动考古学的发展。科学分析概念用以研究推论出土遗物的性质与来源,也经常得以作为考古学家分析的研究材料。
X射线光萤光分析仪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环保、地质学(geology)、原料成份分析、 ROHS有害物质分析等相关应用,同时亦可应用于古文物分析。
在考古研究中,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属于无损检测,主要是测定古物中的成分, 从而达到各种分析目的, 进而推断和判断当时的人类社会文化。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考古学中主要应用有鉴定古物的年代、真伪、产地、制作工艺以及如何进行文物保护。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 , 英国牛津大学就建立了考古研究室, 该研究室中就有X 射线荧光分析技术。一般认为 ,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应用X 射线荧光进行文物考古研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未到60 年代初。此后50 多年的时间内,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 X 射线光谱分析起步较晚, 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才在仪器的制造、应用分析等方面开始研究工作。而对考古样品的分析研究,则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此后, 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陶瓷、青铜器考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某美术馆对“关圣帝君木雕像”的XRF分析成果研究;又如 XRF 在建立中国古陶瓷成分数据库方面的应用等等。这些工作说明了X 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在我国考古中的丰富实践和丰硕成果, 并成为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应用。
应用一:文物的鉴定
1.材质鉴定;
有些文物用肉眼就可以分辨,是陶器还是青铜器 ; 有些文物用肉眼就不好分辨, 考古学家们有时为一件文物是什么材质争论不休。如安徽东至发现的南宋关子钞版,当时有人认为是铁的 , 经X 射线荧光分析是铅; 再如, 汉代白金三品,有人认为是银的, 有人认为是锡铅合金, 有人还从合金的组成上推断是锡 , 经X 射线荧光分析, 结果是铅;再如, 蚁鼻钱, 是先秦楚国的货币, 又叫鬼脸钱, 由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 很多考古学家理所当就地认为是青铜器, 经X 射线荧光分析 , 虽然也是铜锡铅合金,但有的含铅量达70 %~ 80 % , 有的含锡量达68 % , 含铜量超过50 % 的, 17 个样品中只有3 枚, 这说明蚁鼻钱的配料没有统一的规定, 将它归纳到青铜类显然是不妥的 。
2.真伪鉴定;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超高的利益驱使造假高手技术越来越高。真的与假的, 虽然在外表上一样, 但在成分上存在着区别。如汝官瓷与仿汝瓷, 虽然现代仿汝瓷可以以假乱真, 但成分上有区别, X 射线荧光光谱图是不一样的,有的仿汝瓷含锌量高, 有的仿汝瓷含锶量高, 古代的成分含量现代人是烧不出来的。再如银元 , 真的是银, 假的是白铜。古代的金、银器与现代的也不一样。古代的内杂质较多, 现代的较纯。再如古画 , 古代用的颜料与现代的是不一样的, 美国曾对迭戈在1658 年画的奥地利的玛丽安娜皇后的油画进行鉴定 , 用X 射线荧光分析了画中的白色颜料, 用的是铅白和石膏 , 证明此画是真的,因为1870 年以后油画的白色颜料只用钛白了。
应用二:文物断代
同一类型的古物, 各朝代在制作工艺和配料上是不一样的, 反映到成分上是有区别的, 可以利用X 射线荧光分析进行文物的断代。例如铜镜, 汉代普遍使用高锡含铅的青铜镜, 唐代在青铜镜中大量加入铅, 宋代青铜镜中含铅量极高, 达30 %以上 , 并开始加入锌, 元以后大量使用白铜镜,明中期后使用黄铜镜, 通过X 射线荧光分析就可以推断它们的年代。陶瓷也是一样, 如景德镇的瓷器, 瓷胎的主要成分在各朝代是有区别, 唐代SiO2 的含量在75 % 以上, Al2O3的含量在20 %以下; 宋元明, SiO2 的含量在70 %以上,Al2O3 的含量在20 %左右; 清代, SiO2 小于70 % , Al2O3 大于20 %。用同步辐射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了明朝景德镇官窑青花瓷釉的成分, 从青花图纹中的Fe/ Mn , K/ Ca 和 Ti/Zn 值来判断明朝各代青花瓷器。
在恒定的自然环境中, 实物自身的变化如果是有规律的, 也可以作为时代的标尺。例如骨
咨询电话